>笤帚扫地扫炕,炊帚刷锅刷碗。庄户人过日子,衣食住行地里刨抄,笤帚和炊帚也都是从庄稼地里收回来。每年秋收,高粱一进家,总要先挑出一些个头匀伙的,一把一把地搓去蜀黍粒,把秸秆苗子捋好闯齐,留作农闲的时候绑笤帚和炊帚。
春日,天气回暖,在市郊杜店大集的角落里,63岁的宋殿华蹲坐在马扎上,用满是裂痕的双手绑着一把笤帚。“1979年开始绑笤帚,干了40年哩。”松开嘴里咬着的尼龙绳,宋殿华乐呵地说道。绑笤帚是个费力气的活,口咬绳,手脚和腰协调用力,才能绑出一把好笤帚。绑扎笤帚离不开一个物件,老宋管他叫蹬子。蹬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:脚蹬子,老弦,腰围。老弦两头连着脚蹬子和腰围。
“老喽,一天也就绑个十来把,15块钱一把,用个三四年没问题。”老宋说。路过的老人不时跟老宋打着招呼,似乎相识多年。“都是老主顾,一到高粱下来,俺们这些笤帚匠就下村,给他们加工笤帚,老熟人了。”老宋笑道。
时过境迁,昔日常见的笤帚匠已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。“这活儿讲究一个眼明心细,制作起来也麻烦,年轻人没耐心学,费半天劲也挣不了几个钱,这一片就剩俺自己了。等哪一天我们这些人都走了,这手艺不知道还能不能延续下,我不怕脏累,愁的是后继无人。”